调查报告应该以正式的方式呈现,包括标题、日期、作者等信息,调查报告通常会在报告的开头给出摘要或概述,以供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中国梦的调查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对中国梦的调查报告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
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
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
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
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对中国梦的调查报告篇2
近期,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其中一路捞导航网因其前卫、高端、国际的特点,成为青少年上网最新的时尚选择。
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攀升,向低龄群体渗透加大
近年来,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继续攀升。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占青少年总体的71.8%,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45.8%的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较xx年增加了5.4个百分点,延续增长之势。其中,对12岁以下青少年群体的渗透进一步加大。今年,6-11岁年龄段网民在青少年网民中的占比为11.6%,相比去年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一路捞导航网导航全球,使用16种语言,能够学习外语也是青少年愿意使用这个网站的原因之一。
手机成为青少年最重要的'上网终端,使用比例高于整体网民
手机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种上网设备的比例分别为86.3%、71.2%和51.2%。手机是青少年上网使用最多的设备且使用热度持续上升,相比去年,今年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比例增加了2.8个百分点,在三种上网设备中使用比例增加最多。
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2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8个百分点,增长率高于去年。青少年网民中手机上网比例为86.3%,高出整体网民中手机上网比例(81%)5.3个百分点。pc端、手机端、pad端,一路捞导航网可以无障碍跨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青少年上网。
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不断加深
青少年各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时长均有所增加。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小时,较xx年增加了2.3小时。其中,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非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长分别增加了3个、6.1个、2. 3个和 2个小时。
除电子商务类应用,青少年网民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上的使用率均高于总体网民。其中,网络娱乐类应用是青少年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在青少年各个群体中的占比均高于全国水平。虽然商务交易类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率低于总体网民,但大学生网民对商务交易类应用使用率显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商务交易类应用的活跃群体。
调查显示,原有的导航网站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当前青少年的使用需求;除了国内的网站和软件,更多的青少年希望能浏览到国外网站、使用国外的软件,所以全球导航网站一路捞深得青少年喜爱。
城乡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差异明显
青少年网民城乡普及差异明显,城镇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且两者差距呈扩大之势。xx年,城镇青少年网民对各类应用的使用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仅即时通信使用率低于农村青少年网民。其中,商务交易类应用是城乡间差异最大的应用类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和旅行预订在城镇青少年中的比例均高出农村青少年网民15个百分点左右。
对中国梦的调查报告篇3
1.机构行政化
中国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习,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作业”,上面布置下来的课题要完成,条条框框要完成,上传下达传递给学生。三是庞大的作业量,庞大的班级学额,庞大的课时数,教师能应付就高手了。还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闹翻了天了。
对中国梦的调查报告篇4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简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常年见不到父母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据河南省公布的一项调查,河南省现有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300余万。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儿童不足280名,“留守儿童”213人。
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份额绝对不小的比例,且在不断增长。
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
由于孩子们本身贪玩,缺乏自律意识,相当多的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缺馅,尤其心理问题十分突出。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
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
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二)、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
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
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
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
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
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
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
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
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
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
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
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
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以上分析尽管不尽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我们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注意创造和谐社会生活环境!
对中国梦的调查报告篇5
20××年6月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发布了《2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本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突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报告》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了深度解读,引发广泛关注。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报告》显示,截至20××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整体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
青少年网民规模继续上升,地区间差距缩小
截至20××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xx万,增长率为8.1%。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继续上升,而各地区间网民规模差距缩小。从城乡差距来看,截至20××年12月,城镇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亿人,农村青少年网民规模为7736万人。与去年相比,城镇青少年网民规模增长了2.4个百分点,而农村青少年网民则大幅上涨了26个百分点。互联网在农村青少年中使用进一步扩大。从东、中、西部地区情况来看,东部地区是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地区,青少年网民中东部地区占比最高,为41.1%,网民规模为1.14亿。但与去年相比,东部地区比例有所下降,各地区间网民规模差距不断缩减。
青少年网民偏重娱乐类应用,网络游戏使用突出
偏重网络娱乐类应用是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特点。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文学这四类应用的比例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其中网络游戏高出7.9个百分点,小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最高,比例达到70.9%。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网络游戏类型偏好上差异明显。小学生更偏重休闲、轻松,且具有一定社交性的游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户对游戏的画面感、游戏难度、操作复杂程度、挑战性,以及游戏的竞技乐趣等一系列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客户端游戏对于中学生、大学生和非学生群体更具吸引力,使用率较高。
商务交易类应用各群体表现不同,且差异明显
由于青少年群体跨越年龄从6岁至24岁,因此在商务交易类应用的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群体表现不同。大学生和非学生群体各商务交易类应用的使用率均高于青少年总体以及网民总体水平,其中大学生网民使用旅行预订的`比例超过青少年总体24.4个百分点。商务交易类应用中,大学生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最高,为73.5%,比青少年总体高出16.6个百分点,较总体网民高17.8%。而中小学生商务交易类应用使用比例则较低,年龄小、购买力低是其中的原因。
未成年网民网吧上网比例下降,网络游戏使用率高
未成年网民家里和学校上网的比例均高于青少年网民总体水平,其中家里上网的比例为94.6%,比整体水平高4.3个百分点,学校上网的比例为26.4%,高出整体水平近4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未成年人网吧上网的比例继续下降,降至17.7%,降低了4.7个百分点。未成年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达到了67.9%,比例超过了青少年网民总体,而其他应用的使用方面则均低于青少年总体水平。从手机应用来看,未成年网民仅在手机网络游戏的使用率(54.7%)高于青少年整体手机网民,且比去年底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
青少年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网络安全意识弱
青少年网民分享意愿、评论意愿、网络依赖程度和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从分享意愿来看,截至20××年12月,64.3%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分享,其中小学生在信息分享中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非常愿意分享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从评论意愿来看,49.2%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年龄越小,发表评论的意愿越高。从网络依赖程度来看,58.4%的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青少年群体中,年龄越高,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从互联网信任程度来看,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青少年网民年龄越大,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就会越低。54.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我国网络环境安全,比例高于网民总体水平。
对中国梦的调查报告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