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的撰写是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心得体会的撰写不仅是知识的回顾,更是对自我情感的梳理与理解,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2000字的读书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00字的读书心得篇1
我的感受大致与王崧舟对钱师课的评价相同:教师不动声色,学生渐入佳境。
那天我坐在最后一排,看见大屏幕里的他理着平头,架着眼镜,有着男子将近中年时的微胖身躯。我的座位是张没有靠背的塑料凳,钱老师又是当天第三位出场开课的老师,那时的我早就已经腰酸背疼腿麻,而我期待久矣的林莘师的课又偏在第五节,因此,我只是一味地希望钱师的这堂课能够尽快结束。
主持人的介绍引出了钱老师的正式登场,他走上讲台,继而嘴角轻扬,从容地向台下鞠了半躬,便转向学生,开始了他的《诗经。采薇》。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他对着手中的话筒轻轻地说了这样一句尽人皆知的评语,但是我分明听出了潜藏话语其中的某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恰如深山里的一声钟鸣回荡于空寂的山谷。为何会如此?原因说不清,道不明,总之,我听课的精神头儿确是被这一声“钟鸣”给调动起来了。
由“诗歌的国度”自然过渡到《诗经》。紧接着,钱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听到的带“经”字的书名,学生说了好些“经”,《三字经》、《皇帝内经》、《茶经》等等,教师对这些个“经”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某方面的经典。那么《诗经》自然也就是诗歌中的经典了。通过师生间的几句简单互动,便轻而易举地使学生明确了《诗经》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课也讲兵法,钱师如上的处理,力求简约,为避含混。这就有了“声东击西”之效,言于此志于彼,举重若轻,潇洒如意。又似“围魏救赵”,绕开表面,直捣黄龙,一招制胜。给小学生讲《诗经》,首先应该避免的就是将课上得“形而上”,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前介绍了一长套关于该书的背景:说了五百多年终成此书,说了作者身份的多而繁杂,又扯了些诗歌来源地的广大不一。。这就无疑成了笨伯,学生满肚疑窦,教师又落了个“一言堂”的嫌疑,卖力不讨好。因此,教学是需要讲究巧劲儿的,以逸待劳,四两拨千斤。
书写罢课题,钱师让学生朗读,不求节奏的统一,但求自由、大声。
诗歌和文章毕竟有所不同,在初读一篇现当代的文章时,可以小声读,也可以默读,然而读诗则不然——诗歌是思想的结晶,浓缩的精华,需要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大声诵读,来展开凝练的文字背后那深广的情思,即便到了高中也须如此,何论小学?
学生自由朗读后,便开始了点名读,一生读罢,诗味索然,教师相机点拨,读出诗味,此时的诗味无非音调的顿挫,节奏的急缓,教师不做深究细挖,只是让学生默读完注释,明确了“思”也是语气助词之后,教师范读,加深音韵上的“诗味”体验。这是朗读诗歌的初级阶段,就此已毕。
初读过后,便开始了研读。钱师出示了和诗境相关的杨柳意象图,学生谈各自的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之后,钱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了“杨柳依依”之上,这四个字并不是钱师最终想抓住的关键词,他又让学生将注意力二度聚焦——范围缩小在了“依依”二字上,对,就是这个词了!钱师紧抓住该词不放,唯恐其溜走一般。他对此大做文章:让学生把“依依”提到前面来,感受变句和原句的差别;又让学生把“依依”换成其他的词语试一试。而挠到痒处的关键一笔是:钱师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哪些词带有“依依“二字?“依依不舍”,“依依惜别”,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时,学生便开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当然仅是开始而已。
2000字的读书心得篇2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来自:作文大全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2000字的读书心得篇3
童年如画,它记录着精彩的瞬间;童年如歌,它跳动着欢快的音符;童年如海,它翻动着我们欢乐的回忆。在我以往的印记中,觉得每个人理所当然会有着完美的童年,有着幸福的过去。可就在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童年》后,我的心就仿佛灌了铅似的,原先我对童年的认识是如此的肤浅。
名著《童年》讲叙的是高尔基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沉重的童年往事。童年的高尔基(即书中的阿廖沙),在童年的时候就失去父亲,随着母亲和外祖母一齐搬到外祖父家去住。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境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我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童年留下的只是不安,只是伤痛,只是悲惨。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自我是个幸福的孩子,我为生在这个国度而幸福自豪,我应当要珍惜完美时光!
在阿廖沙生活的社会里,人们大部分都像他的外祖父和他的两个舅舅一样,都是自私、贪婪、残暴的。阿廖沙生活的那个社会,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啊!而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人都是像阿廖沙的外祖母一样,勇敢乐观,热爱生活,善良纯真,我们生活在一个这么完美幸福的社会了,我们没有过早地体会到这人世间的奸险邪恶,我们最起码是在一个充满礼貌和友爱的地方度过我们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我们在书香四溢的学校,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始了,教师们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理解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样的生活,我们不幸福吗我们不应当好好珍惜这份完美的幸福吗这一切不都是有强大的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吗我们不应当感恩吗
2000字的读书心得篇4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2000字的读书心得篇5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悲惨世界》是一本多么伟大的书籍呀!它使我了解了雨果对社会下层人士的同情,对善良与邪恶的了解。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当我刚接触这本著作是我对主角冉阿让我首先是对他同情。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决为徒刑的冉阿让,被关了十九年,到四十六岁才被释放出来,这不仅让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当他被释放出来时接受的却是人们对他的歧视。最后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当人招待。环境改变人的本质。在服刑期间他早就养成了那种恶习。一开始他并没有被主教的那种仁慈所改变,并且他偷了主教的银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谅了冉阿让,并且把他偷得银器作为礼物送给了冉阿让。终于冉阿让醒悟过来了,他带着主教给他的一点点温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国的北部。他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尽心尽力,人们都被他感动了,他做了这个城市的市长。
命运是折磨人的。冉阿让并没有以这样的结局结束他的一生。他的命运就这样的折磨他,让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冉阿让的一生是让人感慨的,也是让人深思的。一个人从一块面包彻底的变坏,在从一幅银器和人们对他的改变变为一个彻底的好人,成为市长。这是多么让人吃惊的变化啊!人性的两种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者;在重大赛事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心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2000字的读书心得篇6
?石头记》,即原《红楼梦》的书名,说的就是刻在那块补天顽石上的文字。
石头是与宝玉寸步不离的,那么《石头记》就是以贾宝玉为出发点记叙而成的。然而《红楼梦》这个题目,相比起原题来说更有味道。红楼,我想从字面可以有两种诠释。它可以指即指宝玉所居怡红院;也可以解释为金陵十二钗的居所,因为红在古时多指女性,红颜薄命,南柯一梦,这样也可以更加突出本书特色,就是注重对于基本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的刻画。
由此可以连想到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对于全书来说,想必起到的是“一滴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的效果。他将警幻仙姑的教诲置于脑后,光被“醉以美酒,沁以仙茗”,与可卿柔情缱倦,沉迷于幻境之风光,却终坠入虎狼迷津。这就是对于宝玉一生的影射。
在本回中更值一提的是《红楼梦》曲词。本身词韵凄婉,文本还描写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未见得好处”,更是凄凉,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宝玉的天真、宝玉的执迷不悟感到痛心。十多首曲词每曲都是悲哀伤感,与大观园之中人人寻欢作乐,繁荣富丽的景象产生极强的反差。我将结合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红楼梦判词和自己读本书的感悟,对于金陵十二钗中的多位女子进行简单分析。因为红楼梦判词丁老师在课堂上分析的已经比较透彻了,我主要来讲讲判曲、宝玉和这些薄命女子的生平。
这一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曲,想必是曹雪芹对于金陵十二钗和贾宝玉怜惜之情最直白、露骨的表现,因为在全书中作者很难找到机会将自己的情感完完整整地穿插在情节中。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具体的感受到作者的悲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里的雪与林所指非常明确:薛宝钗与林黛玉。我们都知道宝玉对黛玉倾心,而这首诗中,“雪”暗指“薛”,金也指的是宝钗;“林”即是黛玉。从诗中可以做出判断,宝玉最后并没有和自己所爱的人白头到老,而是落得个“到底意难平”的结局。诗中“齐眉举案”原本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表示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这侧面的描述即出宝玉的宝玉却始终惦记着“世外仙姝寂寞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情的忠诚,也可以看出他对圆满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纵然这种忠诚是值得钦佩的,但是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宝钗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子?看来即便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宝玉也不能做到那好了歌中所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因为他始终执着于黛玉而忽视了身边一个同样优秀并一心为他好的女人。纵使他对爱情的忠诚是值得读者们赞叹的,可是红楼梦里的少爷小姐们从未品尝过生活真正的味道,因为身边的一切琐事都可以让下人们去解决。终日为生计奔波的是别人,只会吟诗作画的是他们。他们,包括宝玉,把生活和爱情过于理想化了,一点不圆满就终日惦记着,终生悲叹着,枉自蹉跎。也包括生性敏感多疑的黛玉。
这让我想起2010年一部很红的电影《社交网络》,是以facebook创始人的经历进行改编的。主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天才小伙子,因为女友的分手而伤心愤怒,发泄性的创建网站,另整个学校的网络几近崩溃。在这过程总他的才能被人意外发觉。而在经历是非纠葛、朋友背叛的过程中他也越来越富有,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在影片快要结束时,镜头对准了打开facebook的男主角,找到当初分手的女孩的主页,犹犹豫豫加了她为好友,再坐在电脑前一遍一遍刷新页面……对于很多人来说他几乎拥有了一切。名气,财富青春……却无法挽回一个女孩的心。生活就是由各种缺憾所组成的,完美的人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令宝黛二人的情感、令《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别看一座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繁华与享乐都只是表象。倘若抽去像凤姐这样支持家族的骨干,大观园整个内里就像被蛀空了一样不堪一击的。下人们是勾心斗角,公子少爷是寻欢作乐,而其余的人也过着天仙一般的生活。当灾难不幸地降临,又有几个人能自我保全呢?说他们是可怜人也好,说他们可恨也好。其中宝黛二人是最为无辜纯洁的,脱离世俗的,他们的爱情是最悲哀的牺牲品。他们是被物质光鲜亮丽的表象蒙蔽了的,就像书中提到宝玉对银两这样的东西都没什么概念,面对生活的悲剧、求黛玉不得的痛苦怎能自我合理地调解呢?在本书第五十七回中,黛玉的丫鬟紫鹃“试忙玉”,说黛玉将回家去,害的宝玉失魂落魄,伤心落泪。这的确是宝玉对黛玉深情款款的体现,但是在了解到时代背景,包括大观园里暗里的争斗,不难发现,这段情感是单纯的,盲目的,过于理想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水中月,镜中花”。宝玉的执迷不悟的确是给本书的悲剧色彩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想必《红楼梦》中最能体现贾探春心机抱负的就是她对赵姨娘,也就是自己的母亲,所说的一句“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九省检点了。”本是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想问探春讨些下葬的银子。而探春不仅不给,话语中还透露出她才是主子,并想把自己的庶出身份撇的干干净净的意思。在二十七回中,她甚至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想法评价为“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在以“孝”为至高美德的古代,这些岂不是彻彻底底暴露了一个没有管教、不懂尊重的丫头的形象吗?而我们再来看贾环,发现这对姐弟还真是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心中的不平衡感促使他故意弄翻烛台,烫伤宝玉,在与丫鬟玩乐吃亏了时还大哭:“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可见,在当时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了吧。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固然是不懂得知恩图报、是忘本的,而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探春对王夫人是敬爱有加。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室,所以也可以算是她半个母亲了吧!而一向心高气傲的探春也一定不会甘于自己庶出的地位而会去努力争取的。这是探春挺可爱的一面。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探春难得担当了一回管理者的角色,也是办事利落,精明强干,掌握着主动权,在七十四回中更是痛痛快快的给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巴掌,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骨气。就是这样一位女子获得了“红玫瑰”的称号,美丽动人而浑身带刺。可惜,这朵玫瑰却也未能躲过命运的捉弄。这一曲“分骨肉”描写的就是探春离别时的肝肠寸断。唉,谁知道这朵玫瑰是否已在风雨之中凋零了呢!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婆,上结着长生果。”
这写惜春的“虚花悟”同她几位姐姐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其中也不能说是有悲剧。因为惜春“将那三春看破”,完全放弃了三位姐姐曾经经历过的繁华生活,而只求自己的一片清净。从书中看,探春这个人就是请冷清冷的个性,待人接物也提不起什么大兴致来。相比起她的三位姐姐来说她的存在感是相对低的,因为她基本不习惯成为人群的中心,只是一个人默默的呆在旁边看着罢了。她也很少出席诗社的活动,在父亲贾敬的葬礼上也几乎不露面。在抄大观园的那一回中,她冷冷地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这样一位冷漠厌世的姑娘,最终是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召唤,也说不出是幸还是不幸。
几位女子,一段繁华,成一场魂牵梦索的红楼梦。
2000字的读书心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