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是需要结合影片的情节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大家在写观后感的时候,需要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篇1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在2021年12月9日,我们班全体同学在杨老师的组织下,认真观看了“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太空授课。早在2013年6月20日,王亚平老师就曾在“天宫一号”开展过基础物理实验。
虽然我们现在对于那些高深的航天技术,深邃的宇宙知识理解不了多少,但是这却激发了我探索知识宇宙的强烈兴趣。我们每天只能迎来一次日出,可在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却可以一天中迎来十六个日出,因为他们在神舟十三号飞船里,每九十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在这次“天宫课堂”,我们看到了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天地互动交流等。让我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老师的太空授课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所有青少年。谢谢宇航员,也同样谢谢大自然和宇宙馈赠的一切。
我想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梦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满中国的旗帜,我憧憬高科技能传遍全宇宙,我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宇航员,搭乘宇宙飞船去探索深邃的太空,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篇2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独特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这两次授课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时隔7个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又给我们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三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篇3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史上有着不可度量的成就。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也许从未想过来到天上,来到月球,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竟有如此厉害的科技。如今,世界上唯一拥有自己空间站的中国,迎来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天宫课堂”。
一直对太空感兴趣的我,这次课堂,怎么会少的了我?步入太空,许多不同的实验让我目瞪口呆!太空细胞学实验,在与地球条件相差极远的时候,依然可以养活种种生命。太空转身,当你扭动身体时会扭在一起。像这样有趣的事要有很多很多,都是人们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就像鲁迅说的一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着浩瀚无际的宇宙,是什么让我们能学到如此知识呢?是那些勇于为国家做奉献的宇航员。古往今来,中国人的“飞天梦”从未断绝。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于2016年6月25日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发射,这也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任务。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艰难,都离不开祖国背后的强大支持,我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五星红旗下的幸福与骄傲。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见证梦想成真!
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我的中国,地大物博!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篇4
在10月12日下午3:45,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课了。课程由刘洋,陈东和蔡旭哲三位航天员授课,在微重力时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掉头的扳手与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五个课程。而这些课程也表明了太空的有趣与我们国家一步步的强大。宇航员夜光伏在天宫课堂结束后表示天宫课堂成功具有不确定性,而第三课圆满完成。伴随着天空课堂第三课的还有一个好消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将于今年完成,这更是祖国对太空研究更进一步的表现。今年也是中国航天第30周年,仅跟问天舱后的梦天舱正蓄势待发,这些消息更加说明我们的祖国真正强起来了,富起来了!岁月荏苒,探索永无止境。星辰大海,深奥而美丽。问梦天宫,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国家需要我们,我们需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
六年级(1)班兰紫卓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号15:45,“天宫课堂”第三课与大家见面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实验是“会调头的扳手”。这是苏联宇航员贾尼别科夫于1985年在礼炮7号空间站工作旋转螺丝上的螺母时偶然发现。转得好好的螺母会周期性的改变自己的旋转方向。并得出结论:如果刚体的三个转动惯量均不相同,则绕着它转动惯量最大的主轴(第一主轴),或转动惯量最小的主轴(第三主轴)旋转时是趋于稳定的,绕着中间轴(第二主轴)旋转是不稳定的,这种运动状态会伴随绕第一/第三主轴的旋转并有逐渐转变成绕稳定主轴旋转的趋势。
探天之旅不止步,科学梦想正启航。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籍的智慧钥匙。我们要不负时代,创造未来!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篇5
2035年的我会做什么工作呢?那时的我生活的怎么样呢?今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主人,现在是2035年8月10日早晨06:10,该起床了”,原来是我的助理机器人。我走到洗脸池旁,然后多功能手臂帮我洗脸、刷牙,之后机器人把饭放在桌子上,机器人会根据我的身体情况做出不多不少合我胃口的饭菜。
吃完饭后,我就要去工作了。走出家门,外边高楼林立。空中有许多悬浮汽车在移动,道路两边都有参天大树净化空气,街道上都是无人驾驶的太阳能汽车。我坐上汽车设置好的工作地点,汽车就启动了。如果你怕出交通事故,那就是杞人忧天了。因为每个汽车里都有感应装置,而且它能感应是红灯还是绿灯,如果是红灯,那它就不会走,只有绿灯才会走;车子之间超过安全间距就会自动减速,车子永远碰不到一起……
终于到了航天局,这里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我下车后汽车就自动到停车场停车了,门口都有识别装置,这个识别装置要识别许多内容,比如指纹、人脸、声音等,只有全部识别成功才能进去。我走到装置前,就开始识别:姓名周麟,年龄26岁,航天局工作人员……识别成功,于是我就进去工作了。
在这里,我们每人一个办公室,办公室内有机器人,他们可以帮我们做些杂事,如倒水、打印、端饭等。每当中午12点,我们的机器人都会扫描我们,然后根据将分析出行后的热量,再计算出需要摄入的热量分析后,取成取合适的饭菜。
六点下班了,我按下汽车钥匙最上面的按钮,汽车就自动开来了。到家后机器人和我办公室的机器人一样扫描身体,然后做出合适的饭菜,吃完饭后机器人去刷碗,我去看书。不知不觉12点了,我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睡着了,忽然感觉身体一痛……
然后我又听到了妈妈的声音,“起床吃饭了”,我睁开眼回到了现实。原来那只是一场梦啊!而刚才的疼痛是妈妈拧了我一下,虽然只是一场梦,可是也有可能实现,只要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我们的未来才不是梦。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篇6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篇7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星辰大海,永无止境。太空出差三人组刘洋,陈冬,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三次授课活动。
虽然只有短短一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太空之间的距离。“天宫课堂”第三课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讲述了实验舱里的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然后展示了在失重的环境中,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讲解了解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水球变“懒”实验,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体混合体在相同冲击下的振动表现;太空趣味饮水,向我们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还向我们介绍了植物研究项目,介绍了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水稻种植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演示样本采集操作。进行这些课程的同时,三位航天员还与地面的我们进行了交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
通过这次观看云课堂,我感受到了中国航天员攀登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精神,更认识到了他们“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学习上,我也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和品质。在追梦的路上,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成为更好的自己。400米难跑,但没有他们每天抓着手柄走路难,那就不顾一切往前冲;数学题难做,但没有他们精准测量计算发射卫星难,那就多思考勤练习……
“天宫课堂”的观看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 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 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分解 洗发液——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有趣。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 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 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 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迎来太空快递员,也迎来新伙伴来进工作交接。在太 空驻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倍感亲切与自豪!
2022年10月12日下午,老师带领我们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在神舟十四号问天实验舱中,有三位航天员,陈冬,刘洋,由蔡旭哲主要介绍。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知道了很多知识:刘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实验,首先有一个紫色的小球,老师往小球里面注射空气时,小球发生了剧烈的摇晃。而在老师往里面放一个银色小铁球时,再注入空气,小球不再摇晃。经过这个实验,我知道了外太空与地球的区别。除了这些实验,还有太空趣味饮水,会旋转的扳手等。
在这节课中,我还亲眼看到在微重力的条件下,拟南芥和水稻的发芽过程,叔叔在太空舱里采集拟南芥的过程。
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听懂看懂了很多新知识,我对天空充满了向往。原来的我以满分作文网为太空中的事情是我们遥不可及的,但经过这节课堂,我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正所谓“天地共播一粒种子”这里的种子不仅仅是一粒普通的生物种子,还是梦想的种子,承载着我们这些孩子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而航天员的“航天梦”首先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应对各种困难和危险。但今天为我们讲课的航天员们,他们成功了,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而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梦想。
为了实现梦想,我从现在开始就要刻苦学习,积累知识,磨练意志,当然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我相信只要自己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就会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