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感受性的文章,是可以看出我们的价值观的,心得体会是一种把学习或者生活中得到的体会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材料,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篇1
昨天晚上,央视播放的《国家监察》第二集《全面监督》中,揭露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白向群的贪腐过程。他说,收受的第一笔贿赂,是在第一次当上“一把手”之后,第一笔贿赂就高达105万元。金钱来的如此容易,导致他对金钱的胃口越来越大。
当上“一把手”就贪,恐怕不是白向群一人。现实中还有许多“白向群式”的人。有的人在生活会上剖析自己,开玩笑地说,自己手中没权,想贪污也没条件。有这种思想的人,应该说,大多是“白向群式”的人。这种人,一旦当上“一把手”、主政一方,就会露出“真面目”。
想一想,如果白向群第一次贪污后,组织上就对他作出处理,既是对他本人负责,更是对组织负责。可是,有多少人会想,白向群当上“一把手”,就那么胆大,就开始伸手呢?
我们设想一下,白向群在走上领导岗位特别是担当“一把手”之时,党委上会研究过没有?组织部门考察过没有?纪检部门查过没有?肯定研究过、考察过、检查过。但为什么就没有发现白向群的“真实面目”?可见,研究是走过场,考察是走程序,检查是走形式。这“过场、程序、形式”一走,党委上会自然而然就是“水到渠成”,自然也成了“走过场”。现在,各个地方每年要选拔大量的干部,如果都象这样走过场,又有多少“漏网之鱼”?
从白向群身上,我们可以吸取的教训有三:一是讲政治,要看实质,不要只看表象。相信白向群也经常在口头上“讲政治、守规距”,组织部门、纪检部门,特别是党委不能只看表象,不看实质,要真正把干部的真实面貌识别清楚。二是干部监督要真监督,不要等出现问题了才上手。常言道,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干部送到位之后,不要撒手不管,而要经常监管。特别是上项目、动干部、开工程之时,更要加大监管力度。切不可平时放手不管,出了问题才管。到那时,最多就是“亡羊补牢”,但损失已然造成。三是干部真正能上能下。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导向,就是干部只能上,不能下。政治过硬了,能力强了,自然能上。但是,一些干部在上去之后,发现“政治不硬、能力不强”,也没有哪个部门让他下来。谁都不认为是自己的事,已然是“不犯错误不下,犯了错误才下”。应该形成一种新的导向,就是“政治不过硬者下、能力不够者下、干不了工作、干不好工作者下”。就象教育上一样,老师教育不好学生,可以调整到后勤部门,绝对不能滥竽充数、误人子弟。干部工作也一样,绝对不能尸位素餐,占着位子不干事。要腾开位子,让政治过硬、有才能的人上。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适其用”的局面。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篇2
近日,五集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媒体热播,引起全社会巨大反响,学校党支部要求大家认真观看学习,带着几分好奇,我观看了这部影片。看完影片才知道,这是一部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主题的纪录片,片中曝光的有关国企、金融、教育、医疗、扶贫等不同领域的系列腐败案件让人触目惊心,涉及的人物众多,既有郭海、赖小民这样的国企老总,也有王晓光、艾文礼、冯新柱这样的省级领导,易利华,胡经纬,杜晓阳,黄细飞这样的基层干部,他们的落网,让人拍手称快,同时,也让我们对国家纪检监察工作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纪检监察体现了党和国家反腐的决心。正如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能否保持党的作风和纪律,关系到民心向背,关系到党的存亡,这一点,苏共失败的历史教训已经证明。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基本方针,从根本上治理腐败问题,老虎苍蝇一起打,扫黑除恶如火如荼,这些反腐举措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
二、纪检监察体现了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法治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不能没有法治,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你职位多高,无论你多么富有,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治体现的是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对于普通百姓如此,对于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更是如此,我们党绝不允许少数人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国家纪检监察机构的完善、制度的健全,就是要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规行为的监督,本质上则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三、纪检监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在全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号召,初心和使命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热议的话题。什么是初心和使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它有不同的内涵,但从根本上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当中优良的传统,也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改革开放并取得举世成就的重要保障。将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离不开群众。一些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将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漠视群众利益,甚至欺压群众、鱼肉百姓,人民群众对之深恶痛绝,加强纪检监察,打击惩治腐败官员,体现了党和国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初心和使命的坚持。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虽然我们职位很低,不腐败问题或许不一定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影片中的腐败案件仍然值得我们警惕,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我们放松了警惕,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那么,最终将会在工作中产生失误,甚至产生工作作风问题,对此,我们提高政治觉悟,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加强自身工作作风建设,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牢记初心和使命,关心爱护学生,立足学校教育教学本质工作,端正工作态度,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工作能力,做符合时代要求的四有好老师,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篇3
近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晚八点黄金档播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全媒体推送,爱奇艺、芒果tv、优酷视频、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跟进播出。
凭借权威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及精良的制作,《国家监察》一经播出便引起关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各商业网站等数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和推送,同时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等新媒体平台也进行了大量报道。据cms时段收视率显示,《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24小时收视率排名第二。在网络平台上,《国家监察》高居爱奇艺纪录片热度榜单第一名,芒果tv纪录片推荐榜单第一名,腾讯视频上线2小时播放量超过24万,《国家监察》迅速成为全网最热纪录片。
“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两亿赃款堆于家”的华融资产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贫困乡为刷白墙竟花799万”的安徽阜阳“刷白墙”等《国家监察》中的短视频进入抖音热点榜。“《国家监察》治理效能,我们都能感受到”“谁动群众的扶贫奶酪,纪委监委就动谁”“监委把这些自以为管不住的人管住了”“监察体制改革给所有公权力戴上‘紧箍’,保障公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幸福”“反腐无死角,让贪官无处可逃”……《国家监察》引起网友热议,而在哔哩哔哩网站推出后,更是引起年轻网民的关注,纷纷留言点赞,“《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刷了2遍,现在《国家监察》来了”“纪委出品,必属精品!”从广大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拥护。
?国家监察》引起如此强烈社会反响,生动地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证明了全面从严治党真正深入人心,真正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再一次彰显了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的殷切期许。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这既是党中央对纪检监察机关的要求,也是纪检监察机关更好回应群众期许的具体举措。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篇4
近日,观看了《国家监察》专题片,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很强的震撼。通过片子,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内容,更是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树立了明确的思想路线。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四个全面”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从而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送福祉。
党对反腐的力度逐年增大,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反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力量,同时也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批判党腐败的言论,的确,腐败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党的努力与效果,支持党的事业,用自己的力量去使得我们的党更加优秀。
尤其是通过《国家监察》这一专题片,更是生动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反腐的成果,向所有人敲响了警钟,用活生生的事例来警示人们。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那些违纪违法的官员更深刻的了解明白腐败的危害性。我觉得这个点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它不仅警示后人,更是给这些落马的官员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重新做回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觉得反腐败这件事不仅仅是针对政府官员,我觉得它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就像王晓光等人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注意改造自己的思想,没有坚持原则,没有守住底线,以至思想蜕化变质,最终走上了腐败的道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认真反思,好好做人,实在做事。
我相信我们的党能够全面建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一直在路上。就像太阳的光芒,永远照耀大地,永远奉献自己。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篇5
反腐永远在路上,要加强领导干部理想和信念。领导干部一旦在理想信仰的关口失守,一旦仿宋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要求,就有极大可能被腐败细菌所吞噬,沦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反腐败是一场攸关政党前途的持久战,而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和信念,是这个持久战的重中之重。观察梳理多年来腐败案件,理想信念丧失都是根源。因此,全体党员干部都需要以长征精神凝聚信仰,拥抱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真正做到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才能保持共产党人拒腐抗变的政治本色。
反腐永远在路上,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要加强对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
反腐永远在路上,要把制度的笼子扎紧一点。习总书记说:“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管不住的”。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在反腐中,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管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
反腐没有休止符,反腐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长期净化党的肌体,党才会不忘初心、不变初心,民族复兴的伟业才能如期实现。
一朝入党,终身入党。很多共产党人几经考验,得到党的认可和信赖,成为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一朝入了党,终身是党的人。不管身处何处,不管干什么工作,不管什么环境,我们都要不忘党的教诲,不忘的初衷,而是敢于扛起肩上的重任,敢于带头先行,树立模范,保持党的良好形象,做好人民满意的公仆。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梦”的建设,我们共产党人更要发挥己长,坚守岗位,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民族精神,合众之力,攻坚克难,共圆美好梦想,坚持初衷,不忘使命,永远在路上。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篇6
?国家监察》是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通过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守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0年9月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如果从专题片中反面典型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通过听取深刻忏悔,我深刻意识到坚守理想信念是每一位党员同志永葆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强大根基。革命战争年代,有的党员经不起“血与火”的考验,叛党投敌,成了怕死鬼。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也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变成腐朽分子,究其原因,是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丧失理想信念,精神上“缺钙”,患上了“软骨病”。现实中有的党员对政治信仰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有的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烧香拜佛;有的党员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有的党员甚至崇尚西方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值得我们高度警醒和深思。
当前,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状况看,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还得从学习和实践两方面着手,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让理想信念成为永远的灯塔。一方面,我们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学习的精神付诸于实践,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联系个人的工作实际,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做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