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的,编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西湖美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西湖美教学反思篇1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 了西湖秀丽的景色,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 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 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二、培养学生 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 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 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 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美教学反思篇2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美教学反思篇3
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举手的寥寥无几,指名读也是读得不到位,还错了字音。)
师:同学们,我们来 比一比,男、女生分开读,看谁读得好,我为你们打分。
(学生立刻来劲了,跃跃欲试。)
师:要想得到高分,一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好好读。当然,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对方读得怎样。
(这招果然有效,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声音响亮。单男生的声音就比平时全体读的声音都大。大家读得都很投入,可惜女生的声音小了一些。于是我为男生打98分,女生打97分。顿时,男生各个眉飞色舞,欢呼起来了。)
师:我们一起读,相信会更好。
教学感悟:
本来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平时的教学容易出现学习审美的疲劳,周而复始的学习如果没有新鲜的刺激,课堂就难以有激情。所谓的高耗低效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是靠教师发脾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还要想些切合学生心理的办法,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才行。
教学片段:
师:不过大家刚才有一个词没有读好,“轻风徐来”读得像“狂风暴雨”。(学生都笑了。)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这是怎样的风?
生:轻柔的.风,慢慢吹来。
师:对,就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生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寻找感觉。效果挺好。)
师:请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哪个句子可以概括本段意思?(生读第一句)对,这就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述:一轮明月升起来了,把银色的光辉洒向大地,一切都笼罩在月色里了。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表现出了陶醉的表情,甚至手臂舞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洒在湖面上,想给湖面盖上了被子。(师:哦,一条银白色的被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湖边弹琴。(师:可能是古筝,扬琴,也可能是琵琶。)
生:我仿佛看到了湖里有无数银蛇在游动。(师:那是漂亮的路灯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形成的。)
生: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亮慢慢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白鸥飞快地掠过。(师:这时候,白鸥可能已经回巢了。但没关系,这是你的想象,可不是真的。)
师: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教学感悟:
学习语言,一定要把品味语言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创设情境。学生是情感的王子,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想象到优美的意境后再进行说话练习,在说中加深对语言的品析,对内容的理解,进行审美的体验活动。如此,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语文变得充满情趣,学生学得也很扎实而有效。
西湖美教学反思篇4
?西湖》这一课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四类字与二类字各有十个,文中还有11个注拼音的字。所以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不小的障碍。为此,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为了分散难点,第一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教后感《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我设计了“西湖简介”、“西湖传说”、“西湖诗词”、“西湖景点”四个版块,作为对课文学习的延伸。
教学本课时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收获。
一、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互助中学会合作。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西湖简介”与“西湖传说”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板块来自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寻找答案。
在学习“西湖诗词”与“西湖景点”时,我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古诗,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来朗读,来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探究意识得到了发展。
二、学会合作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往。实际上合作交流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长。交流是认识升华的阶段,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思路,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合作能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西湖景点”时,我让学生同桌一起学习一个景点,两人一起读,一起学习用导游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这一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这样,既可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发展合作、交往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能力,从而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词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处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导入时,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来进行说话训练,并进行背熟练习,注重积累。“西湖简介”这一板块,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读懂的基础上来填空。“西湖传说”这一板块,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西湖诗词”时,培养的是学生的朗读能力。而“西湖景点”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能力培养,学生既要读懂文章,又要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整堂课的学习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感想记录在留言板上,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学习,让课堂又延伸到课外了
西湖美教学反思篇5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这一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既是对全文的归纳,又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六、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教学反思篇6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但语句非常难读,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及较长的句子,学生第一次阅读都很难将文章读下来。为此,我让学生先回家预习了本课。第一课时,我又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词句所描绘的西湖的.美。我首先出示了课文插图,介绍图中景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西湖怎么样?学生都说西湖很美。于是,我出示了文中总写西湖美的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描写的顺序。先总写西湖是杭州的明珠;接着远眺西湖,写出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然后作者又近赏西湖;最后写了月光下的西湖。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后,让学生精读感悟,体会西湖的美丽。方法是通过文字,结合文中插图,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感悟体会。其中重点抓比喻句欣赏,学习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比喻词说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并试背。第四个环节,朗读感悟全文,积累内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为了降低背诵的难度,我采用简笔画画出了景点的方位。
遗憾的是,没有让孩子们看看西湖的视频,只是跟孩子们一起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西湖的美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但西湖的美丽容颜在孩子的脑中没有真正形成画面感。
西湖美教学反思篇7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因为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肯定很陌生,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所以我设计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先从从视觉上感受西湖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更好去学习课文,这样活动的设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达到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品读。
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段中通过“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再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中的“绿色镶边”、“葱绿的孤山”、有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与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边读边看着课件想象,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就如同亲临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在第四段中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
三、在课文中进行文本训练。
本课中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先让他们品读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本体等(方法),弄清用来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指导他们用“犹如”、“像”、“仿佛”、“宛如”进行口头造句。
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分析。朗读,没有落在实处。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西湖美教学反思篇8
这一课因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词汇也相当丰富与华丽,这就带来了生字多的弊端,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预习”对他们来说要求不具体,他们还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预习了。布置了课前朗读,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朗读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第一课时学完,文章也没读流利,有些句子读不通。反思这些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课前预习时,预习的要求不明确,有些学生认真的,自学了生字词,读了很多遍课文,读流畅了。而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却连文中的字词都没读准。
比如第三小节中的几个景点,“孤山”、“白堤”、“苏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词,很多同学都要读错。发生这种问题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第一课时设计中的漏洞,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错误,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点,关注学生的课文朗读。因为词语多,难理解,教学设计时只想着要把一些难的词语融入课文,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中,在文章中学词语。想着如何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为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认真地读课文,没有整体把握文章,所以词语学得也那么生涩和别扭。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课上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视的,有了这个教训,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这个朗读的环节我会特别注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西湖美教学反思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