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的观后感7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对电影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欣赏电影的独特之处,我们认真写观后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所传递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下面是总结了小编为您分享的建国大业的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7篇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1

?建国大业》这部片子明星阵容强大,而这些明星们不求报酬,不求出镜率,只要求在这部片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满足,这种反常态却是最能体现出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对建国的这一伟大事迹的认可。也是建国的这一伟大的题材给了明星们强烈的梦想,也给了中国人强烈的喜爱,因此,这部影片正确的选材和正确的放映时间给了观众喜爱,获得了最好的票房也是情理之中和理所当然。

在电影中,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组织开会的画面,两种气氛是完全不同的。完全可以用阳光和阴暗来形容这两种氛围。共产党的阳光般的政党的成员们坐在阳光下,农村的土堆上,但是总感觉像是其乐融融的农村大家庭。没有压抑,没有等级观念,大家是一家人,共同付出,共同强大的团结精神就在此体现的很突出。但是片中有一次拍摄的是晚上的会议,没有点灯,可是毛主席爽朗、阳关般的笑声和话语似乎顿时让整个房间充满着光芒。而国名党政府的天空似乎没有阳光,阴暗深冷的办公室,纵使豪华,但是终究是压抑的,是昏暗的,而拍摄到室外的环境时也总是阴雨绵绵或者阴暗的天。这些都是在片中可以观察到的。这部片中也明显的表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给中国人民真正的阳光,人是需要阳光的,人民自然而然也选择共产党的政党,共产党的政党才会给人民完整的其乐融融的家。

建国大业,建成了伟大的中国,建成了几亿其乐融融的家庭,充满阳光的中国。

从教育宣传的角度讲,回顾了历史,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振奋了民心,面对当年的镜头,品位今天的幸福生活很多人都有一种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虽然因为众多导演明星的卖力出演,《建国大业》惊鸿一瞥般塑造了冯玉祥、毛人凤、杜月笙等许多人物形象,也用醉酒高歌、摔杯怒骂等形式试图拓展对我党革命领袖的人物塑造。但仅就艺术表现力来说,我和几个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观点是,《建国大业》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蒋介石父子,张国立对蒋介石张弛有度的表演证明他不只是电视皇帝,而陈坤则完全可以说是《建国大业》里的一个惊喜,他以往角色挥之不去的阴柔转化成了空有热血、片中壮志难酬的压抑,父子两人在凉阶并肩而坐的镜头让人不胜唏嘘。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2

昨日晚上去电影院看《建国大业》,本来我的期望是挺大的,看完之后,很多地方我看不懂,有点上当的感觉,明星是很多个,还有很多人名字一时也叫不出来。

里面的资料转变的太快,好像是那个片花一样,不流畅,可能是时刻长的问题,很多剧情都给剪掉了吧!看得我很麻木,东扯西扯的,大场面的战争呢完全是从以前电视上看到过的画面补来的。

里面我还是蛮欣赏陈坤的,刚出场的时候,站在窗户后面冷冷的看着那些国民党,不知道蒋经国本来就是这样还是陈坤演成这样的,严峻的侧面,冷毅的嘴角,笔直的身材,说的台词功力,不能不说是一个赞,完美的表演,不能不说是一种观影的视觉享受,陈坤表现出了厚重的职责感,为父亲为国的忧心,想大干一场却天不助我,中国大陆男演员开始魅力起来了。

有一点,我很个性,陈坤的戏是从头到脚的很完整,其它一些比较大牌的演员倒是全跟着来跑龙套了,有的甚至连句台词都没有,看来导演独爱陈坤去了。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某个战役结束后,毛、周、任、朱四个元首,听到我军大获全胜时,那一刻,几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男生,一块喝酒,一块醉,一块歌唱,所有的人都发泄出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此刻想想看完《建国大业》,还是觉得我这生活来之不易呀,比起爷爷的爷爷那辈,我算是命好的人了,如今这个新时代是老一辈的用鲜血换来了,我们要珍惜好这一切呀!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3

_年_月_日,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5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

我向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历史上以各个阶段为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

革命需要坚持。没有哪一次革命会一帆风顺,把时间从1945年往前调,我们国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人的残忍,野蛮吓退了国民党,但吓不倒我党革命决心,国民党的那些所谓正统军校出身的大批军人只坚持了数月,就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共产党进行打压,但我党坚持住了,我党抗日战争的初期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地从后方骚扰,打压敌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方战场,此时国民党的反动分子也向我党进行了进攻,但我党再次坚持住了,我党不要国民党的资助,不要同盟国的援助,在解放区实行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话是我党坚持的最好写照,我党还坚持分配土地给农民,动援任何一个可以团结的帮手,就这样,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无攻而返,终于,因为我党对革命的坚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而在电影中,我党更是为了国家统一,继续坚持着,当国民党提出划江而治时,我党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毅然发动了渡江战役,因为我们知道划江而治的中国永远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这场革命一定要坚持下来。这种坚持是我党特有的,也是革命必须的。

革命需要人民的支持。国民党有先进的后备军,高素质的军人,雄厚的兵力,这场战争怎么会输?因为国民党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管人民死活,在电影中,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正常生活难以继续,而杜月笙等大资本家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发一批国难财。在这样一个地方,人民没法治,失去了人民,还谈什么革命?反观共产党,我党和人民的融洽,早在“军民鱼水情”这句话中可以体现的出,广泛发动人民,得到人民支持,确实为我党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电影中,解放军占领上海,没有一个人去住到民宅中,累了,就睡大街,当宋庆龄走到大街上,看到满大街的人民解放军,我想,一切都明白了,一个军人能始终为人民着想,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得人心?有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革命怎么会不胜利?

革命需要非凡的领导。这场革命胜利的最大原因我想就是拥有几位拥有雄才大略的领导人。毛主席自不必说,他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游击战则是他战略的精髓,四次反围剿胜利,渡赤水。三大战役已经是他的成名作。在电影中,导演并未侧重于毛主席的军事才能,而着重描写细节,政治局开会的时候,毛主席把蜡烛吹灭了。摸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看完后,很震撼,以小见非凡,秒啊。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有以亲和与儒雅出名的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而在电影中,总理和主席在一起,帮主席分担工作,提供方便,甚至在得知我党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治会议的冯玉祥将军,总理终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种细腻生动的描写,吧周总理刻画活了,正是这样一个非凡的总理,为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还有朱德及刘少奇等领导人自然都是满富智慧,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此时此刻,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国大业》。我更加尊敬老一辈的革命家,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向了新生活。我也更加觉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好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肩负起强大中国的重任!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4

影片从一开始便交代了历史背景,让我们很清晰的置身于那样的特殊背景之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饱经战乱的中国依旧前途未卜,中国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深刻命题。8月28日,为了最终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大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进行和平谈判。

天空响起机鸣,影片从广阔无边的高空布景中开始了。看似和谐的欢庆宴会中其实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摆好了这场政治博弈的棋局。从对中山装的回答中我们其实就可以看出端倪,这是一场高层政治家的斗智斗勇,于无声色之中进行着谁主沉浮的较量。

在那样一个激烈角逐的年代,似乎蒋介石的胜利无可争议,中共实力的悬殊是无须质疑的,然而历史的最终结局却不得不让我们重返那早已消逝的烟云往事,去寻找胜败逆转的答案。因此,影片在这一点上刻意突出了中共双边的不同对照。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不仅视觉效果突出,而且对“答案”的解释也是层层深入。国民党的气派、屋宇的豪华、政治场所的排场,与中共的清贫、窑洞的破旧、开会也要节省半截蜡烛的简朴,两者形成了显著的对比。和谈中,国民党进行的是暗地里的频繁出击,而中共则是与各个民主党派的和平交流。请记住1945年的《双十协定》,那是中共对国际、对国民的一次诚恳交待,也是中共为和平民主建国迈出的坚实一步!

然而,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和平民主的协议最终还是变成了一纸空文。当国民党撕碎协议、独自召开“国民党一大”时,便是国民党在政治棋局上的一步错棋,民盟领袖张澜的那句“蒋介石是在玩独角戏”便开始昭示了国民党的孤立处境和玩火自焚的悲剧结局。

1946年7月云南昆明的混乱,爱国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的被害,对各地民主进步联盟的取缔以及各地金融混乱,人民苦不堪言的处境最终使国民党的威信扫地,孤立无援。在“要民主、反内战”的强烈呼声中,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也并不是没有预料到这点。冯玉祥在临行苏联前对蒋介石的告诫:“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他要再一意孤行,国民党败亡之日当在不远!”还有年轻的青年将领蒋经国力图扶大厦将倾的魄力之举,都可以看出那时国民党的觉醒。然而,蒋介石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了!”不禁让人扼腕而叹。

影片在结构上环环相扣,遵照历史的顺排滴水不漏;在重要的场景布置中,突出了典型战役的宏大场景,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势不可挡和人心向背。在各演员的配备上,亦可谓是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里面的明星各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真演员。他们的投入和本色的表演风格很好的诠释了那场峥嵘岁月的波澜壮阔。然而在这部看似严肃的影片中,并不缺乏饶人兴味的笑点,如王宝强和葛优那个场景,郭德纲和冯巩的诙谐无不让人回味有余。还有各大主演的实力演绎让这部影片无不充满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唐国强的领袖风度,张国立的形神兼备,陈坤的英气逼人,许晴的雍容端庄,邬君梅的高贵气质等等无不成为荧幕中的典范,人们心中的经典!

中国共产党,走过泥潭,流过鲜血,长征路上写下过坚定的誓言,多少个无眠之夜,党在寒夜中思索中国,多少烈士的牺牲才换来新中国辉煌的今天!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____周年之际,追溯历史的风云足迹,我们需要深思!那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那是一场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在那场双雄角逐,谁主沉浮的较量中,都免不了精英先烈的殚精竭虑和人民的浴血纷争。尸骨堆积的大地上是祖国母亲的沉痛哀鸣,是中华民族今日和平的沉重哀思。让我们珍惜今日,爱我中华!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5

看完了影片,我唏嘘不已,抗战胜利后,作为抗日战争领导者的国民党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以为多年乱离之后终于可以和平安宁地生活了,沦陷区的百姓更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然而,为什么在短短的4年之后,国民党却兵败如山倒?而且,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共产党为什么凭着手里仅有的“几万只破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数百万大军,使得一大批国民党官兵投诚?

“得人心者得天下”,国民党反动派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咎由自取,一步步将自己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本来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各民主党派以及全国人民普遍希望建立一个各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抓紧进行国家建设,但以蒋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依然我行我素,在中共做出巨大让步的前提下得寸进尺,妄图建立一个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排除在外的政府,这当然引起中共和民主党派的不满。随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民主人士、以及国民党左派人士的迫害和暗杀活动,更是让广大人民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险恶本质。

尤其是在国统区,因为不敢触动那些大官僚大资本家的利益,明明看到国统区金融秩序的混乱却不能制止,使得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艰难,于是国统区很快成立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另一条战线。而当国民党在中共强大的攻势之下败局几定时,当时的国民党领导人竟然想到与中共“划江而治”这种分裂国家的计划,正是国民党反动派自己,一步步走向了失败的深渊。

而反观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即摆出了愿与国民党进行政治协商的态度,希望国共两党与其他民主党派一起,建立一个新政府,从此使中国人民不再遭遇战争之苦。中共的态度一开始就受到了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欢迎,为了能够实现和平建国的理想,中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在未来联合政府中的一些诸如军队数量等方面的权益,但即使这样,依然没有换来国民党的觉醒,谁都不愿看到的内战就此打响。

中共领导的军队可谓“人民之师”,赢得了劳苦大众的同情,也赢得了受国民党压迫已久的民主党派的支持,在他们的支持和中共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了一座座国民党占领的城市。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几百万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与人民息息相关,毛主席更是一语中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的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这部影片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和感染力,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更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作为新时期的学生,我们要更好的学习党的宗旨和路线、方针、政策和本专业知识,未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6

今天是特别的一天,学院党支部组织了学院党员和预备党员去文化宫观看了《建国大业》这一历史剧情片。

我从来不关注电影,也从来不曾主动观看过电影,可是今天的电影足足打动了我一把。

其实,电影本身是一部历史的呈现,可是,却带给了我很大的思考空间。

第一,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的历史课,为了考试,或许可以背下很多书本上的重点,但学习了5年的中学历史却不曾认为历史究竟对今天的生活有多大的意义,甚至除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不会清楚地记得任何一个历史情节。曾经听历史教育大家言: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在于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吸取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进而在以后的道路中得以有效的进展。或许这个说法是对的,但就算有人告诉了我这样的意义我也不曾觉得历史有多么的重要。

第二,爱国情操。敢问此时此刻有多少人完整地记得国歌的歌词,又有多少人清楚的知道五星红旗的具体意义。这些东西就像爱国的义务一样应当作为每一个人的常识,当你不清楚以上2件东西时作何感想。那是理论吗?曾经我那样认为。

第三,新中国的成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确来之不易。不要再去说我们的生活是曾经多少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了!也不要再说当年怎么怎么样,现在怎么怎么样了。才发现,曾经课堂上讲的东西,是在敷衍我们的情感,当然,老师在讲董存瑞炸碉堡的时候,其实我感受不深,清明扫墓的时候,也是用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来教育我们,可是,我真的无法理解。直到此刻,它来的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第四,政治。这是一个怎样的东西,行政也好,权位也好,在共产党的工作中,我看到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合作精神,又是怎样的一种军队素质。还有好多东西,我幻想着自己成为了一名人大代表,为祖国人民的问题出谋划策。

多想再次翻开中学的历史课本,好好的去理解一个国家的衰败与振兴,那些曲折的道路,那些直接关系国家兴忘的谋略,那些改革的措施,发展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想去知道个一二三四。

同时,我深刻的感受到教育是多方面的,曾经单一的科学专业知识,后来又发现学生工作的沟通与合作,再后来又看到实践中的磨练,现在又发现历史教育的重大意义,爱国情操教育的重大意义。当自己处于任何一个阶段时又发现那个阶段的东西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重要。是啊,随着接触的东西越多,就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与幼稚。

?建国大业》用中国历史为我上了一课,感谢祖国,第一次如此感觉自己真的也热爱自己的祖国。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篇7

昨天晚上,妈妈借来一本名为《建国大业》的书。

这本书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蒋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带领下,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的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开展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人士惨遭杀害。这些举措遭到了以共产党为主的多个党派的不满。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便在大白天手持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愤怒地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之后就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等革命先驱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二周年。在这个平安和祥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观后感的作文500字7篇

微电影的观后感参考7篇

忠诚与背叛的观后感7篇

《复兴之路》的观后感7篇

遵义会议的观后感7篇

蜕的观后感200字通用7篇

读新闻的观后感参考7篇

看足球的观后感参考7篇

摔跤吧爸爸的电影观后感模板7篇

鹬的观后感600字优秀7篇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