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对作品的一种反思和总结,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的意义,大家写观后感时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或影视评论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下是总结了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说课观后感1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说课观后感1000字篇1
8月5日上午我荣幸地参加了团县委组织观看《建军大业》的活动。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如影片开始李冰冰、成龙等多位影视明星说的“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只要对得起国家、社会、民族、家人,你就是在给中国梦的实现助力”“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要每个人都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说起来简单,十二个字而已。但是,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奋斗!
我作为一名还未正式入党的青年人,今天,在建军节之际、在党员活动日前夕观看《建军大业》,不是看哪个明星,不是赏析谁的演技更好。以虔诚、敬畏的心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国梦,做自己应该做的!
133分钟的电影,我热血沸腾、几次落泪,感慨良多。
一、坚定信念,向着目标一直前行。
影片一开始就是反革命屠杀游行学生,接着是血洗报社。周恩来从斯烈手里脱险出来,看到大街小巷都是革命志士的尸体、好不凄惨。仿佛老天爷都在为他们哭泣,大雨磅礴。黑色恐怖气氛压的人喘不上气来。周恩来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誓要为死去的革命烈士讨回公道。
毛泽东在被陈独秀否定之后,与前来找他的周恩来在江边谈心时,说:“如果说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一场失败,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走出来的”。没有被失败打倒,反而把眼前的失败当成成功的必经之路,坚信革命经历失败后终归会成功。
其实影片中无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伟人还是那些无名小兵,都是抱着同样的革命信仰在为中国的明天抛头颅洒热血。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
影片中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规模地清共,使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蒋介石更是借张作霖之手杀害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在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八七会议”正在武汉召开。会上陈独秀说:要把枪都交出去,汪精卫是同情共产党的,把枪都交出去蒋介石就没有理由再清共了。大家听了都很震惊、气愤、议论纷纷,说枪交出去就只剩挨打了,但是没有一个站起来大声反对。只有当时还是湖南代表的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勇敢的站出来大声说:“一条枪都不能缴!”并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论断。陈独秀气急败坏的说还轮不到毛泽东说话,最后还把他赶出去会场。
众所周知,陈独秀是伟大的革命家、改革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更是当时是中共总书记。而毛泽东当时还只是湖南的中共代表。敢在权威面前辨是非,敢于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说出来,不怕得罪权威、领导,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现代社会敢于在权威、领导面前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的人,还有多少?谄媚、阿谀奉承、不讲是非原则的,又有几多?
周恩来一次次脱险,又一次次广纳人才也是因为他敢于创新和灵活的大脑。三河坝战役朱老总以己三千挡敌三万,除了他创新的作战策略,更因为他敢于做出果断的决定。南昌起义中粟裕等人与敌军狭路相逢,明明敌人都带着红色领巾,胳膊系着白毛巾,在那种紧急时刻他却能果断开枪,不得不让人钦佩!我开始都没想明白敌人明明跟他们一样装束,他们还一直在说“自己人自己人”粟裕怎么还是果断开枪了呢?在敌人倒下的时候,回放的是周恩来那句“……右臂白毛巾为记”然后镜头拉近,敌人是左臂白毛巾,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粟裕临危不乱、心细如发的精神!
如果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或许你有一次是错的,但是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你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三、鼓励青年趁年轻干大事。
影片很多地方都提到中国的未来要靠粟裕、陈毅、林彪这些年轻人。我印象时刻的除了影片最后毛泽东对粟裕等人说中国的未来就靠你们了,还有三河坝战役朱德说的:“我们今天的行动,就是要为中国革命留下种子,这些被战火洗礼过的灵魂,将同人民的命运融在一起,无上光荣!”是啊,为了保留下革命的种子,为了让年轻的士兵活下去,年长的都主动留下;为了儿子活下去,父亲主动留下;为了弟弟活下去,兄长主动留下。明知这一别会是生死之别,可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留下来——只为让年轻活下去更好的为革命储存战斗力,储存希望!
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已不敢用年轻人称呼自己。包括我们这些80后的青年人,90后00后的年轻人们,我们能有今天的和平岁月、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缅怀先辈丰功伟绩的同时,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为中国梦的实现做自己应该做的!这样才不枉费我们的青春,不枉费革命先辈的付出!
四、顾全大家、无私奉献、相信团队的力量。
三河坝战役最后一天,完成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任务后,朱德提出留下200人死守战场,很多将士主动请缨,选择用自己的牺牲去换取革命的前途——没有退缩、没有犹豫、没有后悔。当前社会,这种牺牲自我成全大家的舍我精神是很多90、00后所欠缺的。他们成长在新时代,多是家里的独苗,没吃过苦、没受过罪、更没吃过亏,被家人宠着惯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还理所当然。
影片最后,井冈山会师,毛泽东送给朱德八个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啊,不要小看这点点的星火,把它丢下去可以燃起熊熊烈火。不要小看一个人的力量,凝结起来的团队力量势不可挡!不要因为眼前的黑暗就看不到希望,脚踏挫折、困难,必能攀越困难的大山,带着宝贵的经验迎来成功的黎明!
133分钟的电影激人奋进,让我重新给自己进行了人生定位。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有幸成为华夏子孙。在这和平年代里,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说课观后感1000字篇2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2013年6月6日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操场上升旗的情景。孩子们升旗或敬礼的动作对于成人而言或许过于夸张,可以说让在场观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但是,影片中的孩子们自己却是很满足,很骄傲。其实,在我们的笑声过后,我们或许还应该思考:现在的我们是否还会、还能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一样,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真正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们是否还会为手中哪怕只有两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也许,这两个问号是轻飘飘的,它很快就会在黎明时分连同夜的最后黑暗一起消融。我们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会再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们还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里用心呵护他们,用心珍爱他们的天真、尊重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任性、保护他们的权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她说:“班里一个都不能少。”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像风一样飞速追着汽车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夕阳将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长很长,长得像一条不断在蓝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广播站,贴了自己所写的寻人启示;她去了电视台,在大门口一个人一个人地问“您是不是台长?”;她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她睡在昏黄的路灯下……身旁的寻人启示一页又一页被晚风翻开,四处散去,最后在黎明中被清洁工人扫走……
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一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一种责任。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一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祝愿现实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点,让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续得更久点、再久点,让春天里的他们快乐多点、再多点……
说课观后感1000字篇3
作为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片,《地道战》上映已经整整四十年了。这部影片在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电影事业的繁荣,可以说是不无裨益。
要细究《地道战》青春永葆,魅力永驻的原因,我看主要还在其传统的“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取向。
首先,从它的“乐”,也就是营造其娱乐功能的因素来看,不外乎三点:一是有一个波澜迭起,引人入胜的故事。《地道战》主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英勇游击战争,这个大题材并不容易驾驭;而作为一部“教学片”,它主要的任务又是介绍地道战的方法、特点,弄不好就极易流入解说、诠释的枯燥。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窥全豹”的方法,从高家庄群众与黑风口据点敌人斗争的视点切入,运用传统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就为沉闷的教学找到了一个鲜活的载体,并由此而生发出动人的故事。交错其间的老村长报警,敌人乔装武工队等一系列的惊险情节的安排,即我们传统戏剧中“戏眼”的运用,便使影片产生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二是巧妙引导观众思维的投入和参与,从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从村落地道到地道网络,这些问题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个提出,让观众和剧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决,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获得一种参与的紧张和成功的快感。其三是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大大强化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诸如三田队长、汤司令的一些台词,鬼子进庄的音乐,影片的主题歌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四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熟悉和传唱。
其次是《地道战》的“教”。孔子有“诗、观、群、怨”说,中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地道战》的教育作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效益又是什么呢?一是让观众全面学习和具体了解当年地道战的作战方法(在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中,地道是否仍有当年的地位和作用显然值得研究);二是使今天的人们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威力,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对我们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呼唤人们时时记住这段悲壮的历史,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组织群众来观看这部影片,就有其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的发展也决定了某些一成不变的传统审美趣味的落后,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种“左”的思维定势的制约,像《地道战》这样严肃的战争题材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处理,淡化战争的残酷,淡化我方的惨烈牺牲和代价,对人物高大全的脸谱、程式化的表现,影响了人物的立体塑造,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客观、全面的认识,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影片的一些遗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老百姓有其喜闻乐见的东西。对于当今在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困惑、迷惘的中国电影,如果能从自己幼稚年代产生的《地道战》等一批受到起观众钟爱的作品中,冷静地反思得失成败,认真地总结、扬弃,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走向成熟。
说课观后感1000字篇4
2024年新的学期已经到来,期待已久开学第一课如期而来,同时也是我们开学前必看的一期节目,而开学第一课创办的初衷在于指导教育全国中小学生,随着每年的播出以及节目主题带来的影响,开学第一课的意义更加深远,让人感触颇深。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奋斗成就梦想,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同时作为中小学生的我们是每年开学前必定学习的一门课程之一,也可以说是我们为今后早点进入学习状态而做好准备。所以每年的这期《开学第一课》让观看过的我们,内心甚是感慨万千。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同时也是国家精心培养的花朵,为此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一门课程里蕴含了许许多多关于祖国上一些辉煌的英雄事迹,对于这种爱国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新学期的到来,意味着大家站在了个新的起点,也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大家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不轻易说放弃,勇敢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吧!
所以,观看这期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内心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当下我们主要的任务便是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微薄的之力。我们能够拥有如今这个美好的生活,正是因为有这些《开学第一课》展示的先辈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求回报的思想境界,才能创造出这个人人赞颂的新中国,成为如今世界上谁都不容小觑的强大新中国。
说课观后感1000字篇5
五星红旗飘扬……每当唱起这首祖国之歌,我心中的潮水澎湃,拍打着祖国之岸。
整理好衣冠,带上属于自己红领巾,一簇鲜艳的红色在胸前飘扬,好似一团爱国之火在熊熊燃烧着,这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要珍惜她,爱护它。
星期一早晨,大家站在操场上,只见有的人不戴红领巾,还有的人带的.歪七八扭,这实在是过分。开始升国旗,心中久久激动着,那团红色的火苗烧得更旺盛。注视着五星红旗,唱着国歌,敬着礼,这个仪式多么隆重,多么盛大。我自豪大声的唱着国歌,同学们诧异的望着我,捂着嘴巴在那里笑,往往他们,敬礼时,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这是不尊重不爱祖国的表现。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应该呵护她,爱她。这就是少先队员该做的本分,望着这些现象,我是愤怒还是可悲呢?
今天也是个特殊的日子,一批新的少先队员即将诞生,又为祖国添加了栋梁之材,是一件高兴的事。走到他们面前,折叠好红领巾,用规范的系法,将红领巾系在他们胸前,望着他们一张张童真的脸,希望他们爱惜这份荣誉,这份骄傲,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当我转身离开时,这位小朋友的红领巾只是打了个结,我想系红领巾的这位同学,一定也是这样系在自己的脖子上的。那我只能这样说,他不配拥有这条红领巾,尽管它可以买上千条,上万条,他也不会明白红领巾的真正意义,也不会真正拥有它。我将红领巾重新系了一遍,那孩子笑了,欣喜地摸着她的红领巾,希望她以后能成为一名爱国的少先队员。
而我现在爱祖国的表现往往不及戴红领巾那么简单,而是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等到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效力,为祖国争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这首歌一直回荡在我的心中,我想呼喊:“我爱祖国!
说课观后感1000字篇6
有些感情,没有一场坠入爱河得轰轰烈烈,它宛如一盏淡酒,托起生命本身的厚重。
这本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命运却偏要一双瘦小的肩膀去扛。儿子“大福”是一位天生的自闭症患者,他的确是最幸福的人,上天没有教会他怎样去伪装,不用感受人情冷暖,悲浑合,生只为自己而活。也正因为没有一张面具,他生另类。情节因父亲患上绝症而愈发急迫,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大福找一个最好的归宿,却在无法被拒绝的福利院、精神病院四处碰壁,海洋水族馆成了最后的退路。他教儿子怎么拖地、乘车、自理生活,一遍一遍,与生命赛跑。时间已不容得他更多的牵挂,他扮成海龟,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和儿子续写亲情,他说,自己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大福像从前趴在父亲的背上一样,伏在海龟身上,安心而幸福。时光只带走了他孩童时的容貌,却给了他一颗永远清澈的心,像海龟一样无忧无虑,学会了上岸觅食,却永噪不开那个爱的海洋,那个如梦境般纯净的天堂。
生活的窘迫,亲情的压抑,生死的挣扎,想要离开却无法放弃的痛苦,是一种锁人咽喉的窒息感。面对父亲的坟墓,似懂非懂地拍着坟前的小花,却在空荡荡的家里,把父亲曾叮嘱一百遍的小狗玩具放对了位置。
最简单的爱是无声的爱,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刻意制造的催泪弹,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从容,娓娓道。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落入俗套地给大福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福利院、精神病院、学校都因为他已经成年而无奈地拒绝了他,这正如现实中,一些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后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只能像电影中一样,靠一双双熟悉的、陌生的手,给大福筑起避风的港湾。但这种庇护很难成为一生的庇护,因为人生的变数很大,不是每个人都会幸运地遇见这样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大福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唯一的亲人离开了他,因为这时候还有一双双手伸向他,把他拉出深渊,托起在海洋上。然而,只要是照顾自闭症患者的人必然要承受很大的负担,国内目前专门针对自闭症患者的机构又并不多,因此,这需要社会上的人更多地关注自闭症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至少能够像电影中的那样,让每一位大福身边都有这样一群凭着本心,无私的人。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唤起的东西。
就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人群,也需要学习生存技能,这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一个现实到残酷的道理。电影中的父亲不惜倾注最后的时间,急迫地教会儿子怎么拖地、乘公交车,但莫提自闭症患者,就算是正常人,父母对孩子怎么能够放心呢。世上的父母在孩子身上他们熔铸了全部的爱,却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父母那样,一秒不停地为孩子打算。他们担心你长得多高,会不会在学校里被人欺负,担心你能不能考上好学校,担心你现在过得好不好这似乎让“叛逆”成为了中国所特有的词语,你的眼睛看到的永远是朦胧,爱上的永远是虚幻,而他们义无反顾地在你身上倾注青春,即使有一刻的狼狈,受伤,倔强,身后也总有一双手在牵着你走,是你甩不开的包袱,是一种真正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情,爱的海洋让我们变成了后天的“智障”。没有经历风雨的孩子会“叛逆”,没有人能够陪伴孩子走到尽头,父母也该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在世界中兜兜转转,跌跌撞撞。
千言万语汇成影片中的最后一句话“致天下所有的父母”。
说课观后感1000字6篇相关文章: